2009年6月29日星期一

Reiki Healing Music

Reiki Healing Music

2009年5月31日星期日

大悲咒 - 齊豫

2009年5月20日星期三

印度神像- 格涅沙 Ganesha

格涅沙 Ganesha 一般中国人可能直称象头神,又译作伽内什,在印度是广为人知以及备受崇敬的神明,是天神湿婆与帕而瓦蒂的儿子, 以及Riddhi與Siddhi的丈夫。 在梵语中,格涅沙表示才华与智慧,因此是智慧与才华之神。
祂的體態為斷去一邊象牙的象頭人身並長著四隻手臂,體色或紅或黃,老鼠常伴隨在旁或當祂的坐騎。在各種雕繪中,祂一般是盤坐著或是翹起其中一邊的膝蓋。

崇拜象頭神格涅沙的信眾非常廣泛,不侷限於印度。如西藏藏傳佛教視其為財神

格涅沙
格涅沙

2009年5月17日星期日

印度教神格的资料

印度教分為三大時期(吠陀時期、婆羅門教時期、印度教時期),而這三大時期的神祇也有所不同。

吠陀時期神祇

居中对齐

在西元五世紀時,耶斯卡(Yaska)撰寫了一本尼祿多(Nirukta),書中對於吠陀諸神有很詳盡的分類。依據諸神的性質,可以分為三種,分別支配天空地三界,亦即天位(Dyuathana)空位(Antariksthana)地位(Prthivisthana)。

印度教把宇宙分為三界:天界(Div)空界(Antariksa)地界(Prthivi),而天界指天國,是人類肉眼無法看見的光明世界,又稱為大虛 (Vyomon)、光明(Rocana)。而天界又分成三部分:頂上(Sanu)、高處(Vistap)、背部(Prstha),合稱為三光明界 (Trirocana)。

天界以下,就是空界即是指人們肉眼可見的天空,又因為它介於天界與地界中間,所以也稱為中間界。空界被劃分為兩部分:接近天界的部分稱為天分(Divya),而天界與空界的交接處有一個稱為穹窿(Naka)的天棚,接近地界的部分則稱為地分(Parthiva)。

地界又稱Bhuni、Ksaim、Ksa、Gma等,而因為分為四方《前方(Purastat、即東方)後方(Pascat、即西方)上方(Uttarat、即北方)下方(Adharat、即南方)》,所以地界又稱為四極界。

在梨俱吠陀中,對諸神有等第的定義如下:

第一位:因陀羅(Indra、雷神)阿耆尼(Agni、火神)蘇摩(Soma、酒神)

第二位:阿須雲(Asvin、耦生神)馬爾殊(Maruts、風神)婆樓那(Veruna、司法神)

第三位:烏舍(Usas、曉神)沙維特利(Saviitr、陽神)布拉哈斯波底(Brhaspati、祈禱主)

第四位:瓦尤(Vayu風神)特耶瓦布替維(天地)維西魯(日神)魯特羅(Rudra、荒神)

第五位:耶摩(Yama、焰摩死王)巴爾加魯耶(Parjanya、雨神)

天界的神格

一、特尤斯(Dyaus)

大約和希臘神話的宙斯(Zeus)是同樣的神格。Dyu是發光的意思,Dyaus也就是從光明神格化以後的神祇。烏舍、阿須雲、蘇利耶、阿迭多、馬爾殊等神祇都是他的子女。

二、婆樓那(Veruna)

吠陀神界中最有力量的神祇,大約等同希臘神話的Uranos及拜火教的Ahuramazdah。Veruna的名字來自Var(包容的意思),是由天空所 神格化。他的外型是穿著金色服裝、乘著馬車在天空中巡視的全知之神,也是規律的保護者(Rtasyagopa),在自然界中支撐著天空第三界,掌管四季與 晝夜的運行。

三、米特拿(Mitra)

具備與婆樓那相當的神力與智慧,約等同拜火教的Mithra,故有宇宙之王(Samraj)與規律之主(Rtasya)的稱號,後來此神格與婆樓那同化為一了。

四、蘇利耶(Surya)

相當於拜火教的Hvare、希臘神話的Helicos、是從太陽神格化的神祇,可以用天之眼監視下界眾生、用光明去除夜的黑暗。他總是乘著七匹馬曳引的馬車,從東邊出現、西邊消失,他也是曉之女神烏舍之子。

五、沙維特利(Saviitr)

祂是由太陽的活動而神格化,名字的意義是”鼓舞者”,他的外貌不管頭髮、眼睛手臂完全是金色,而且乘著由兩匹發光的馬牽引的金色馬車,來往於上下界之間。 他的主要工作是讓人們可以早晨從睡眠中起來活動,夜晚再使人們睡覺。而他還可以讓神與人不死、驅除惡靈、惡夢,並且引導死者亡靈生天,連因陀羅與婆樓那都 無法抵抗他的力量。

六、普珊(Pusan)

即營養者的意思,是太陽普照滋養萬物之力的神格化。祂是序幕的保護神(Psaupa)手持金槍和刺鉻,乘著由羊拖曳的車,可以為旅行者驅趕猛獸與盜賊,也有能力引導死者亡靈到天國去,在日本稱祂為”道祖神”。

七、毗濕奴(Vishnu)

在梨俱吠陀時期(Rgveda),毗濕奴的地位是很低的,直到阿闍婆吠陀(Atharvaveda)及耶柔吠陀(Yajurveda)時期,才慢慢提升地位,直到梵書時期,才轉變為印度教主神。在印度教中毗濕奴(Vishnu)與濕婆(Shiva)是同等地位的主神。

八、阿迭多(Aditya,Aditi)

名字為無限無縛自在的意思(從束縛中解脫),是從太空所神格化。祂是一位給人們自由的女神。

九、阿須雲(Asvin)

耦生神,頭戴蓮花冠,除了美貌,在吠陀中並沒有詳細描述。

十、烏舍(Usas)

曉之女神,名字也是來自於發光Vas,約等同希臘Heos、羅馬的Aurora的神格,在吠陀裡形容為諸神當中最美麗的女神。是Dyaus的女兒,夜女神 Ratri的妹妹,而也是日神蘇利耶的母親。他的形象是穿著灰色如舞姬般的華服,雖然年齡很老,但每天都會重生,所以外貌永遠如少女。他的職責是打開天 門,除去夜晚的黑幕、驅逐惡魔與黑暗。

空界的神格

一、因陀羅(Indra)

由雷電所神格化,是吠陀神界最重要的神,大約是中國道教玉皇大帝的地位。祂是喜見城(Sudarsana)之主,外型全身都是茶褐色,手握金剛杵 (Vajra),駕著兩匹茶褐色馬拖曳的馬車。風神Maruts與Vayu都是他的隨從。民間流傳有關他的主要事蹟是降服惡龍,惡龍Vrtra阻斷了河流 又妨礙降雨,弄得民不聊生,因陀羅知道後大發雷霆,以金鋼杵討伐並降服他。此傳說由來是因為下雨時雷電交加(近熱帶地區總是多雷雨),因此認為是因陀羅與 惡龍在打鬥。因陀羅也曾擊敗過有九十九隻手與三頭六眼的怪物Urana。因為驍勇善戰,所以因陀羅也成為印度武士崇敬的軍神。

二、魯特羅(Rudra)

祂就是鼎鼎大名的濕婆神的前身,同樣在梨俱吠陀中祂並沒有顯著的地位,也是直到阿闍婆吠陀與耶柔吠陀時期,才慢慢演變成濕婆(Shiva),並且確定主神 地位。祂總是手持弓矢為武器,是個神箭手。後來的吠陀中形容他有千眼、黑色的腹部與紅色的背部,脖子則是青色。祂是矛盾的綜合,當祂發怒時,會以霹靂之矢 殺害人畜、毀壞草木,是力量強大的破壞神,但他也會醫治人畜之病,所以也被稱為Jalasa-bhesaja(治療者)。

三、馬爾殊(Maruts)

由暴風之力所神格化,父親是魯特羅(Rudra),母親是雲(Prsni)。他的週身發出向火一樣的光芒,身上也是紅色的,間上背著槍,胸前有金色飾物,穿著金色盔甲,也乘坐金色馬車,行動時猶如狂暴的猛獸。

四、瓦尤(Vayu)

Vayu這名字來自於Va(吹)、亦即由風的力量所神格化。有人說祂是吠陀三神之一,吠陀三神是指:天界-蘇利耶、空界-因陀羅或者瓦尤、地界-阿耆尼。所以說祂在吠陀時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祂的能力是替人治病與長生。

五、巴爾加魯耶(Parjanya)

雨雲的自然變化所神格化,是降雨之神。他用桶(Kosa)或水囊(Drti)把雨水灑向地界以灌溉草木。

六、馬德里須溫(Matarisvan)

約與希臘的普羅米修斯(Prometheus)同等,是自天上把火傳至地上的神,這也是阿耆尼的另一個名字。

七、德利陀'阿布德耶(Trita aptya)

驅退惡魔之神,有點像小因陀羅,本來住在瓦羅城(Vala),後來因為神格與因陀羅類似,所以合併成為伴神。

八、水之子(Apam napat)

身上有光,是水之精靈。

地界的神格

一、阿耆尼(Agni)

由火的力量神格化而來,是吠陀中的主神之一,祂的能力是破除黑暗。

二、布拉哈斯波底(Brhaspati)

祈禱主,為地界的祭壇之神,有傳說認為它是阿耆尼的祭祀官,手持著鐵斧,站在規律之車上面。

三、蘇摩(Soma)

酒神,也是祭壇中的重要神祇,主要工作是製作諸神飲用的酒料。在梨俱吠陀中祂是月神,並且娶太陽女神蘇利耶(Surya)為妻。

四、薩拉瓦蒂(Sarasvati)

除了地界三大神之外最有名的女神,是為河川之神。在梵書中他又同時稱為語之神(Vau),為智慧保護神。後來發展成為梵天之妻—吉祥天女(Laksmi)。

魔神

一、阿修羅(Asura)

與拜火教最高神阿訶羅(Ahura)同神格,也是大家最常聽到的角色,在吠陀中的阿修羅逐漸成為惡神,並且擅長各種變化幻術。在奧義書中演變成天(蘇羅 -Sura)與非天(阿修羅Asura)之說。後來在佛教中阿修羅則變成輪迴中的一道,稱為修羅道,通常修練中有所偏差或者心念不正者,容易轉入修羅道 中,修羅擁有幾乎可以與神佛匹敵的神力,但卻嗜血好鬥。傳說鬥神阿修羅種族男性面貌兇惡、身材孔武有力,而女性則異常美艷、身材曼妙。

二、羅剎(Raksas)

羅剎的紀錄開始於梨俱吠陀,到了阿闍婆吠陀中描述越來越多,屬於惡鬼的一種。阿修羅是與天界為敵,而羅剎則是與人類為敵,專門化成各種形象為禍人間,經常幻化成犬、禿鷹、梟或各種鳥類,有時也會化成人們的兄弟、愛人或丈夫的外貌去害人,喜歡吃人肉與馬肉。

三、畢舍遮(Pisaca)

又稱為食屍者(Kravyad),就像是無人祭祀的孤魂,也稱為餓鬼,在佛教中也有輪迴餓鬼道的描述。

次級神

為什麼稱為次級神?因為這些神是獨善其身,雖不會害人但也不會保護人,就像是道教中那些屬於氣天的神仙,雖具有神格,但不是高等的神。

一、梨布斯(Rbhus)

又稱為利巴伐斯(Rbhavas),擅長工藝,祂所造的車輛不需要碼也可以行走,也能夠使人返老還童。祂本來不是神,但因為受到諸神寵愛而獲得神位,是人類祖先摩努(Manu)的後代,這種記載表示人類在某種條件下一樣也可以成為神。

二、乾闥婆(Gandharva)

神格與拜火教的乾闥列瓦(Gandharewa)相同。外型為捲髮、手持發光的武器,身上穿著散發香氣的衣服。乾闥婆和巴爾加魯耶曾經撫養蘇摩。有些傳說 指乾闥婆十分好色,除了戀人阿普薩拉絲(Apsaras--天女。即佛教中美麗的飛天,佛教中又稱香音神、天歌神、散花神等)之外,還經常和人類婦女往 來。

三、阿普薩拉絲(Apsaras)

在梨俱吠陀中並沒有什麼描述,但到了耶柔吠陀、阿闥婆吠陀及梵書時期,阿普薩拉絲已經成為地位重要的天女,名字的原意是〝動於水中〞,與希臘的水仙女 (Nymph)神格相同。祂住在河邊,喜歡在榕樹(Nyagrodha)與菩提樹(Asvattha)下吹笛子、唱歌、舞蹈與遊戲,又因為喜歡賭博而能保 佑賭博者有好運氣。祂也就是乾闥婆的妻子。

小守護神

在吠陀諸神之中,有許多有主(Pati)之名,在最初只是對於神的能力的尊稱,但後來則獨立成為單一的神格。

一、住家主(Vastospati)

為人去除病痛並給人帶來幸福的神祇,也有人認為祂是蓋新屋子必須祭祀的神祇。

二、地主(Ksetrasyapati)

土地之神,給予人類家畜,並使水與植物有甜味的神祇,也有人認為祂是開墾土地時必須祭祀的神。

三、西塔(Sita)

穀物的守護神,後來的印度教神話中,Sita是Rama的王妃。

From : Sina.com.cn.Takeru的湿乐园

印度神像-毀滅女神迦梨 Kali

印度教的毀滅女神迦梨(Kali),主掌生死、勇氣、力量。她是濕婆眾多的妻子之一,也是帕爾瓦蒂的化身。「以水創造血脈、以火創造元氣、以土創造肉身、 以風創造呼吸」。印度神話中最為黑暗和暴虐的黑色地母,她皮膚黝黑,青面獠牙,額頭和濕婆一樣有第三只眼睛。四隻手臂分持武器,戴著蛇和骷髏的項鏈,舌頭 上滴著血。有她的傳說總是與殺戮和鮮血相連。史上曾經用過活人獻祭,是印度教派中最為隱晦和神秘的一派。

迦梨也是濕婆的妻子,來自雪山女神帕爾瓦蒂的化身杜爾迦。(帕爾瓦蒂被濕婆派去消滅將眾神逐出天國的魔鬼,她化身為十臂騎虎的憤怒相,這個時候的帕爾瓦蒂叫做黛維。後來黛維又因殺死征服三界的魔鬼杜爾迦而改名杜爾迦。)

杜爾迦在面對前所未有的強大的阿修羅軍隊時陷入困境,這時候她的面孔因為憤怒而發黑,從她臉上的黑氣中誕生了可怕的迦梨。

迦梨以其無與倫比的戰鬥力為眾神除去了許多強敵,但也會恣意放縱自己盲目毀滅的欲望給世界帶來災難。迦梨最大的一次功績是殺死魔鬼拉克塔維拉。拉克塔維拉 被視為無法消滅的對手,因為他滴出的每一滴血都能產生一個新的拉克塔維拉。迦梨與他作戰到後來,發現整個戰場都充斥著同樣的魔鬼。於是迦梨將他們逐一抓 住,刺穿肚腹以後喝乾噴出的血,使得拉克塔維拉無法再生而消滅了他。

勝利以後的迦梨在狂亂和興奮中跳舞,整個大地都劇烈震動了起來,濕婆不得不將自己墊在迦梨腳下以緩解對大地的衝擊。

迦梨化身於帕爾瓦蒂,但因為她是一個強力的女神,因而獨立了出來,她在印度教眾女神中是最受歡迎與敬畏的。今日印度的都市加爾各答,名字的意思就是“迦梨的沐浴場”。

原本帕爾瓦蒂長得一如電影女明星般美貌,因氣憤世間人道沉淪、正義不張,一怒之下變成黑臉獠牙的復仇女神迦梨;當她殺盡了世間所有的妖孽,喝盡了他們的鮮 血以後,仍然無法平息她的憤怒,焦心的濕婆為了平息愛妻的憤怒,躺在迦梨的腳下,當迦梨發現腳下踩著的竟是丈夫的身體之時,又急又驚,一時氣急攻心,變成 今日這般模樣。

From : sina.com.cn

印度神像-神猴哈努曼 Hanumanasana

哈奴曼(Hanuman),是一只拥有超凡力量的神猴的名字,他是风神(Vayu)和阿南塔(Anjana)所生之子。也是毗湿奴的第七个化身罗摩(Rama)最忠实的仆人和朋友。

有一次,罗摩(Rama)和他的妻子希塔(Sita)以及兄弟罗什曼那(Laksmana)被放逐在丹达喀(Dandaka)森林隐居,锡兰 (Lanka)的恶毒之王罗瓦那(Ranana)假扮成苦刑修道者来到他们的隐居处,趁罗摩(Rama)和兄弟罗什曼那(Laksmana)外出打猎,罗 瓦那(Ranana)抢走希塔(Sita),把她掠夺到了锡兰(Lanka)。两兄弟到处寻找希塔(Sita),最后向众猴之王Sugriva和他的将军 哈努曼(Hanuman)求助。

于是哈努曼(Hanuman)前去寻找希塔(Sita),他一步就跨过了海峡,在罗瓦那(Ranana)的宫殿找到了希塔 (Sita),他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罗摩(Rama)。在大批猴军和熊的帮助下,罗摩(Rama)修建了一条穿越大海通往锡兰(Lanka)的石道。经 过一场激烈的战斗,罗瓦那(Ranana)被杀死了,罗摩(Rama)救出了希塔(Sita)。在战斗中,罗摩(Rama)的兄弟罗什曼那 (Laksmana)中了一箭,倒在地上不省人事。据说只有喜马拉雅山上的一种草药的汁才能救活他。哈努曼(Hanuman)只一大步就跨过了大海,到达 喜马拉雅山。他从山顶摘回草药,终于救活了罗什曼那(Laksmana)。这个体式就是献给哈努曼(Hanuman)的,以纪念他那神奇的一跃。

From : yogacharm


印度神像-毗湿奴 Vishnu













Vishnu 毗湿奴

三大主神之一——毗湿奴 (Vishnu)

  毗湿奴是叙事诗中地位最高的神,掌维护宇宙之权,与湿婆神二分神界权力。毗湿奴和神妃吉祥天住在最高天,乘金翅鸟。通常以‘四臂’握着圆轮、法螺贝、棍棒、弓的形象出现。其性格温和,对信仰虔诚的信徒施予恩惠,而且常化身成各种形象,拯救危难的世界。

毗湿奴的神位


  毗湿奴又译遍入天、毗搜纽。印度教保护之神毗湿奴(Vishnu),在吠陀时代原来是吠陀太阳神之一,在印度教时代升格为 维持宇宙秩序的主神,成为印度三大神之一。传说毗湿奴躺在大蛇阿南塔盘绕如床的身上沉睡,在宇宙之海上漂浮。每当宇宙循环的周期一“劫”(相当于人间43 亿2千万年)之始,毗湿奴一觉醒来,从他的肚脐里长出的一朵莲花中诞生的梵天就开始创造世界,而一劫之末湿婆又毁灭世界。毗湿奴反复沉睡、苏醒,宇宙不断 循环、更新。在吠陀神话中的毗湿奴并非有力量的神。但在印度话中,他却在三大主神之一,占著有力的地位,并衍生出无数的神话。

毗湿奴的穿着


  在印度教造像中,毗湿奴通常是王者衣冠,肤色绀青,佩戴宝石、圣线和粗大的花环,四臂手持法螺、轮宝、仙仗、莲花、神弓或 宝剑(他的武器有时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),坐在莲花上或乘骑金翅鸟伽鲁达。有四只手,分别拿着神螺、神盘、神杵和莲花。他还有一张神弓和一把神剑。他有时 坐在莲花上,有时躺在一条千头蛇身上,有时骑在一只大鹏鸟上。他的妻子是天神和阿修罗搅乳海时出现的,名叫吉祥天女。

毗湿奴居住在迷卢山顶的天国韦孔塔, 吉祥天女拉克希米(Lakshmi)和大地女神昔弥(Bhumi)是他的神妃。毗湿奴下凡救世的故事在印度广为流传,家喻户晓。毗湿奴手持法螺贝,光环、 棍棒与莲花,座骑是一只称为加尔达的大鸟。千头的舍沙龙(或称阿南塔龙)将其掩蔽。

毗湿奴的身体特征


  毗湿奴他的肚脐上长了一株莲花,梵天(亦为三大主神之一)由此而生,创造新世界。毗湿奴最为显著的特色就是阿哇陀那(权化或称化身)的神话,化身的种类没有一定,但一般都称他以十种化身来救世。有四只手,分别拿着神螺、神盘、神杵和莲花。

毗湿奴的化身


  1.灵鱼马特斯亚,洪水泛滥时拖曳"方舟",拯救了人类的始祖摩奴。(一说鱼是大梵天的化身)。

  2.神龟库尔马,以龟背支撑曼陀罗山作为搅棒搅拌乳海,使诸神重获不死的甘露。

  3.野猪瓦拉哈,与妖魔搏斗了一千年,最后杀死妖魔,从洪水深渊中拯救出沉溺的大地女神昔弥。

  4.人狮那罗辛哈,把蔑视毗湿奴的魔王希兰亚卡西普撕成碎片。

  5.侏儒瓦摩纳,又叫三步神,向魔王巴利要求三步地方,结果三步跨越天、空、地三界(隐喻太阳早、午、晚跨越宇宙空间)。

  6.持斧罗摩,为了维护婆罗门至上的地位而惩治傲慢的刹帝利,先后21次从地球上肃清傲慢的刹帝利,维护婆罗门的统治地位。

  7.罗摩,即印度史诗<罗摩衍那)的主人公,在神猴哈奴曼(曾有人说是孙悟空的原型)协助下,战胜了楞伽岛(斯里兰卡)的十首魔王罗波那,夺回了被魔王劫持的妻子悉达公主。

  8.克里希纳,马图拉地区的牧神和英雄,也是印度史诗《摩诃婆罗多》中阿周那王子的御者和军师。

  9.佛陀,即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(佛陀降格为毗湿奴的化身之一,怂恿妖魔和恶人渺视吠陀、弃绝种姓、否认天神,引导他们自我毁灭。说明佛教在印度本土已走向衰微,被印度教吸收同化)。

  10.白马卡尔基,在世界毁灭前夕,毗湿奴本人将骑着白马持剑而来,重建宇宙秩序。

毗湿奴在印度神话中,常被视为保护之神.

From : yogacharm